圖為譚盾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。 記者 冀浩凡 攝
  中新網西安9月3日電 題:譚盾:用音樂繪製“新絲路”地圖
  記者 田進 冀浩凡
  “古典音樂從哪裡來?又要到哪裡去?”著名美籍華裔作曲家譚盾3日晚間在西安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專訪。他表示,將從東西方古典音樂中,重新去發現古典音樂的未來,《交響地圖:新絲綢之路——長安》就是他通過嶄新的途徑和麵貌,進行的一次嘗試。
  作為著名的美籍華裔作曲家,譚盾所經歷的一切,就像一個精彩勵志篇章,從第一首交響樂《離騷》甫一問世,他便被認定為“前衛”和“先鋒”的代表。1983年,憑藉一部 《風雅頌》,26歲的譚盾成為第一位獲得國際音樂大獎的中國人,至今,他已贏得當今最具影響的國際各大音樂獎項,也印證了他的自我評價,“我在選擇時代,時代也在選擇我”。
  當日,譚盾在西安參加《新絲綢之路——長安》交響地圖音樂會的排演。他以“絲綢之路”為題材量身創作的這部作品,將在西安明代城牆南門的瓮城裡首次奏響。
  在譚盾看來,他所創作的音樂,其實是在內心深處尋找一種共鳴,既獲得西方世界的認同,又留有中國文化的痕跡。
  “我想把中國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古老的文化展現出來。”譚盾告訴中新社記者,這部樂曲將從威尼斯、羅馬的古聖詠開始,逐漸走到土耳其,聲音又漫步到波斯、烏茲別克斯坦、哈薩克斯坦等,然後進入新疆、敦煌,最後到西安。“什麼都不用講,這個聲音的變化、樂器的變化就形成了一幅特別有意思,很有聽頭的地圖。”
  “沿著音樂的地圖一直走,到西安的時候,秦腔一齣來,瓮城到了,城門就要開了”。譚盾說,這幅地圖不只是“標明”了地域及方向,更多的是傳遞習俗、文化和心靈感受。“這就是聲音的地圖,我們是用聲音來告訴別人地域文化和時代的變遷。”
  談及古典音樂,譚盾認為,東西方音樂體制鮮明,各成一體。要從新發現古典音樂,東西方音樂融合勢在必行。聲音不分國界,音樂沒有語言的區別。他的這次嘗試,就是讓聽眾通過樂曲感受到絲綢之路的那一頭是歐洲,這一頭是中國。從而在東西方音樂融合中,形成一種更加開放、多元的音樂體系。
  “我最自豪的是有很多年輕觀眾。”譚盾說,在他的微博、微信中,大約四分之三都是17歲至27歲之間的年輕人。尋求傳承,是他作為音樂家、藝術家的一種使命。“在我年輕的時候,有無數的老師幫助我。年輕的天才一定要去發現,我們一定要幫助年輕人。”
  對於將來的規劃,譚盾笑稱,“未來五到十年,我要以絲路文化,特別是敦煌為基地,創造出許多新的作品。”他認為,敦煌的石窟、壁畫等留存了很多中國古代的藝術和智慧。“敦煌可能是我一個很長遠的夢想,希望可以把很多失傳的東西找回來。”(完)?  (原標題:譚盾:用音樂繪製“新絲路”地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25hoetw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